距离。
随后登场的踢球手梅森-克罗斯比(Mason-Crosby)遗憾地错失了任意球,丢掉了反超比分的最后机会。
于是,就这样地,绿湾包装工以季前赛四战皆墨的表现收官,留下一个巨大问号:
他们新赛季到底处于什么位置?
从期待到失落再到迷茫,绿湾球迷们也充满了无数困惑,他们也无法确定,自己的球队到底是什么水平,新赛季又将有什么表现?
期待有之,失望有之;信任有之,怀疑有之;支持有之,反对有之。错综复杂的情绪持续喷发碰撞着。
“二十九岁,终究还是缺少足够的经验与阅历,关键时刻就容易暴露出手段单一、思想僵硬、调度失准的短板,这也使得球队在硬战之中落于下风,难以啃下硬骨头。NFL,终究不是NCAA。”
这篇来自“纽约邮报”的新闻总结,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言论。
虽然言语看似温和,并没有铺天盖地地质疑陆一奇的能力,但那些客观分析反而显得更加冰冷残酷,早早确定“怀疑”的基调:
他们不相信陆一奇能够在NFL之中站稳脚跟。
季前赛的四场比赛,的确展现出了陆一奇的一些能力,NCAA全胜赛季夺冠的光环还是得到了证明;但这些能力却并不足以让陆一奇在NFL之中形成抗衡,“眼高手低”的年轻人毛病也成为了普遍印象的最佳总结。
从四场季前赛就可以看得出来,陆一奇的基本功非常扎实,战术套路变化多端,脑海之中藏着一个战术库;但有时候,多也意味着杂,四场比赛四种风格,甚至每节比赛的战术风格都会做出小范围调整——
调整风格而不仅仅是调整战术结构。比如从传球进攻转变到地面进攻;再比如说从前场施压转变到近身紧逼。
真正富有经验的教练都知道,战术并不是多就意味着好,核心应该是适合,选择适合球队的一种体系,而后深入挖掘出更多变化,建立属于自己的风格,这才是正解。
而陆一奇则始终在变动变换,就好像没有筋骨的芦苇一般,轻风一吹就改变方向,始终没有办法安定下来,这对于球队建立战术体系来说,是大忌。
“还是太年轻了。”
不是批判却更胜批判,那些奚落的嘲讽,尖锐刺骨。
主流观点很快就回归到最初的轨道上:绿湾包装工不是今年季后赛的竞争队伍,现在就可以基本确定了,对于这支球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整个赛季之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混乱过后快速站稳脚跟。
所以,陆一奇真的是太年轻而忘乎所以了吗?陆一奇真的不知道球迷和其他业内人士对胜利的期待吗?陆一奇真的不明白战术体系的建立需要清晰思路吗?陆一奇真的不具备关键时刻一锤定音的能力吗?
显然不是。
那么,即使陆一奇清楚明白自己的困境,他也依旧我行我素,并没有循规蹈矩地选择保守战术来争取胜利进而巩固自己的位置,这又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释放烟雾弹?
亦或者是……另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