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上京城中,今日最为得意之人,当属谢母沈氏。
她本乡间一妇人,嫁的丈夫虽饱读经书满腹经纶,可惜家道中落,没有官运,最后只做了个驿丞。她跟着过了十几年紧巴巴的日子,又不幸成了寡妇,继而担惊受怕了好几年。但她后福大,她的儿子出息。十几年后的今日,不但封王拜将,还就要娶当今太后的侄女为妻了。
数月之前,就在谢长庚打赵王的时候,谢母获悉当今太后有意联姻,惊喜万分,当即接连三次叫人给在外头的儿子传信,催他答应。前些日,她得知喜讯,婚事要成,于是又催儿子接自己进京。
一切终于得偿所愿。今日,刘后身边的杨太监来接谢母入宫,道太后要和老夫人商议婚事。
这种喜庆的日子里,叫谢母难免第一时间又想起了那个从前被儿子给休了的长沙国翁主。想当初,自己苦苦劝她回来,她竟还不答应。谢母后来每每想起此事,便觉意气不平,直到今日,她终于感到扬眉吐气了。
这样的婚事,才真正配得上她人中龙凤的儿子。至于来接她的杨太监的态度,更是可用卑躬屈膝来形容了。
当今太后身边的红人,在自己面前,也是如此的卑微,谢母的虚荣之心,在这一刻,更是得到了无限的满足。
她也终于放下了些此前因为儿子执意不带回她孙子的不孝之举而令她生出的失望和闷气了。
谢长庚送她到了宫门外,恭敬地道:“娘,你入宫与太后慢慢商议事情,儿子事完了,晚些再来接娘出宫。”
杨太监在旁笑眯眯地恭维:“早就听闻秦王是个大孝子,今日方知传言不虚。老夫人这般好命,世上又有几人能及”
谢母心里愈发得意。她看了眼儿子,低声说:“庚儿,你莫怪这回娘催你催得紧。实在是你年纪不小了,房中无人,成何体统。何况那个孩子,我一直叫你接回来,你又不听!娘是着急,为了你好啊!”
谢长庚微笑道:“娘为儿子好,儿子知晓。”他说着,忽蹲下身去。杨太监斜眼看去,原来他为老母拿掉鞋面上方才不小心沾上的一片草叶。又吹了吹,吹去边上的一点浮尘,这才起身说:“杨公公,我母亲没见过什么世面,若在太后面前失礼,还望担待些,待我事毕来接人,我再代我母亲向太后谢罪。”
杨太监连连摆手,“太后一直就盼着与老夫人见面,今日终于得偿所愿,可谓双喜临门,高兴还来不及呢。秦王多虑了!”
片刻之后,便有隐身在暗处的眼目将话暗暗传到了刘后跟前,道谢长庚方才站在宫门之外,目送他母亲被人簇拥着入内,直到人不见了,这才离去。
果然是个大孝子。
刘后看着坐在自己面前显得有几分束手束脚的谢母,陪着她说话。她的心中,在这一刻,又紧张,又激动。
拿他的母亲来做文章,他果然入了圈套。
已然穷途末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既下了决心,那就速战速决。就算他有所警惕,他也绝不会想到,就在他母亲来到上京进宫商议婚事的第一天,就是他的死期。
刘后曾得消息,三年前,齐王的人比自己快了一步捉到谢母,当时传出死讯的时候,他竟还要潜往东都收尸。
似他这般的孝子,倘若觉察有诈,是绝不可能将他母亲送入宫中,令她置身险地的。
她的计划布置得极其周密。只要他一死,剩下的那个赵熙泰便不足为惧。至少,绝对不会比谢长庚难对付。
刘后的脸上堆着笑,对谢母嘘寒问暖,又唤出自己的侄女来拜见。
谢母只知自己儿子封王,飞黄腾达,步步高升,是当今朝廷的重臣,太后面前的红人,半分也不知晓他那包藏起来的巨大野心,更是浑然不觉此刻刘后这张笑脸之下的杀机。她早就盼着能进京定居了,今日终于如愿被儿子接到了京城。太后敬她如同长辈,儿子也要娶天家贵女了,她坐在这座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享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对待,这辈子能活到这种地步,她感到无比满足。
刘后笑吟吟道:“这宫中虽也没什么稀奇的地方,但有几处景致还是不错,老夫人初次入宫,等议完了婚事,我便亲自带老夫人去走走。”
刘后说什么,谢母自然都是满口答应。她感激涕零地说:“我儿子能娶皇家的金枝玉叶,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分。等他来接我,我叫他给太后多磕几个头,往后加倍效忠,为皇上和太后做事,报答恩情!”
傍晚时分,谢长庚入宫来接自己的母亲,被告知其母人在琼榭,请他去那里接人。
琼榭三面环水,一廊接岸,犹如漂在御池之上的一座华丽巨船,这季节上去,凉风习习,令人心旷神怡。
杨太监正等在那道通往琼榭的长廊之末,远远看见谢长庚独自行来,急忙迎了上去,一边替他引路,一边笑道:“太后与老夫人议了婚事,便陪老夫人游御花园,兴头上来,在这里吃了几杯酒,太后一直作陪,此刻人都还在里头呢。秦王请随我来。”
长廊尽头的琼榭之中,隐隐有谢母发出的笑声,随风阵阵入耳。
谢长庚走上长廊,入了水榭,看见刘后和自己母亲同座一席,案上摆满珍馐玉馔,宫女穿行其间,尽心侍奉。
谢长庚向刘后拜谢,道自己来接母亲出宫。刘后笑吟吟地叫他平身。
谢母红光满面,喜滋滋地道:“庚儿,你可来了,婚事已是商量妥了。往后你定要加倍效忠,才不负太后对你的厚爱……”
她说着,起身要朝儿子走去,忽却被身后的一个太监给挡住道。
刘后说:“老夫人莫急,再坐坐,迟些出宫,也是无妨。”
谢母一愣,看了眼儿子。
谢长庚道:“不敢再打扰太后了,臣这就接母亲出宫。”
刘后盯着他,面上的笑容渐渐消失。那杨太监早已退了出去,命人闭了园门。事先埋伏在水榭周围水面之下充当杀手的几十名侍卫瞬间破水而出,从门窗涌入,刀剑弓弩,四面包围,在斜射而入的一片夕阳之中,闪烁着血色的光芒。
谢母嘴巴微张,直到那太监拔出一把刀,架在了她的脖颈上,这才反应了过来,面上红光褪去,脸色唰地变得惨白,呼着庚儿救命。
谢长庚淡淡地道:“太后这是做什么我母亲第一回进京入宫,便摆出如此的场面。”
刘后咬牙切齿:“谢贼!你本一江洋盗寇,当初若不是我提拔重用了你,你会有今日前程?你不思报恩便罢,竟还妄想僭位谋反,我岂能容你!今日你死期到了!”
她叫人挟持谢母随同自己往后退去,立刻射杀谢长庚。
谢母尖叫一声,嚷了句太后饶命,便两眼翻白,一下晕了过去。数十张弓,将谢长庚围在了中间,齐齐上箭。
就在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阵嘈杂之声,仿佛有千军万马,涌入园中。
“太后!不好了!”杨太监拖着颤抖的声音,狂奔而入。
“谢长庚的人杀进来了!”
刘后面色一变,随即厉声喝道:“活捉这逆贼!抓住他,重重有……”
她的声音突然断了。
水榭的一个角落里,无声无息地出来了一个面目普通的年轻太监,他的手里握了一把匕首,仿佛方才架在谢母脖颈上那样地架在了她的脖颈之上,毫不犹豫地一划,刘后的脖颈之上,便多了一道长长的如同线一般的细口子。血从那道口子里流了出来,起先只是一点点地渗出。那口子忽然仿佛变成了一张被冲开的巨大的嘴,猩红的血,喷溅而出。
刘后倒在了地上。她瞪大眼睛,嘴里发出含含糊糊的咒骂声,想要爬起来,但这徒然的挣扎,只是催发更多的血从她脖颈的口子里流淌而出。
她终于停止了动作,倒在血泊里,一动不动,只有一张嘴,仿佛涸泽里将死未死的鱼的唇,还在慢慢地一张一翕,只是发出的声音,已经听不到了。
借了幼帝之名执掌朝政十多年的刘后,今日杀人不成,己遭反噬,就这样倒了下去。
曹金高声道:“刘后无道,以秦王之母为挟,残害忠良,人神共愤!秦王乃为自保!投了秦王,便可活命,谁敢妄动,死路一条!”
刘后那张徒劳地一张一闭的嘴,终于静止了下来。四周一片死寂,那些持着武器的侍卫相互对望着,片刻之后,也不知哪个人带的头,一拥而上,将见势不妙想要逃跑的杨太监乱刀砍死,随即抛了武器。伴着刀剑落地的声音,众人朝着谢长庚跪了下去:“我等愿为秦王作证!”
他的人很快占领了皇宫。刘后为防走漏消息,这个计划,除了身边的人,连亲信也没透漏。
如狼似虎的士兵撞开了禁闭的大门,刘后一系的人,抓的抓,杀的杀。民众惊慌不安,不知道宫中又出了什么大事,而普通朝臣,更是人人自危,唯恐下一扇被破开的,是自家的大门。
这一夜,上京戒严宵禁,除了士兵举着火把穿行街道控制四门的光亮,全城陷入了一片黑暗。
谢长庚早早地出了皇宫,将那一片血和屠戮抛在了身后。
从十四岁开始刀头舐血,他已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比这更加残酷的阴谋和杀戮。到了今日,如此场景,司空见惯,再引不出他内心半分多余的感慨。你死我活,四个字,就这么简单。
夜已深,在上京那高高的门楼之上,他迎风而立,眺望着远方那片不知何处的夜空。
身后这座有着将近百万人口的城池,已经从骚乱中恢复了宁静。无数人应当夜不成寐,忐忑地等待着天明的到来。
他长久以来的心愿,就要实现了。只要他点个头,天一亮,他便就能被人拥着,以各种堂皇冠冕的理由送上那张宝座。他应当会是无比兴奋的。
但是这一夜,这一刻,他却发现,他的兴奋,并没有自己年轻时想象得那么多。甚至,还远远不及十九岁那年的那一夜,他怀着目的,一乘扁舟,行在江月险滩之中去长沙国求亲时来得兴奋。
此刻回想,从十四岁开始到现在,十三年了,那么多年,他其实不过像是踏上了一条船,上去了,就想他该想的,做他该做的,朝着既定的目的地,一直向前,心无旁骛。
他的心情,几分感慨,几分纷乱。
城楼之下,尚沉浸在兴奋余波中的梁团等几名近卫,仰望着前头上方那个独自立在这座城的至高之巅的背影,静静等待。许久,见他然仿佛想起了什么似的,下了城楼,命人开了城门,随即翻身上了马背,朝外而去,急忙也纵马跟了上去。行出去一段路后,见是西山的方向,终于明白了,他是要去护国寺。
空山如洗,幽林静闃。护国寺那座雄伟的山门,在深蓝的夜空下岿然不动,远远望去,和其后的山峰化为一体,犹如盘古开天,便就如此。
谢长庚命人在山下等着,自己沿阶而上,他拍开寺门,向开门的僧人表了身份,问慧寂长老,话音落下,方觉自己唐突。如此深夜,竟凭一时意动,前来相扰。
他说:“长老若是不便,...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