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哐当!”
“哐当!”
蒸汽机车慢慢的从站台往前而去,最终变成一个小圆点,消失在众人的视野当中。
“劳掌柜,这作坊城到明德门的火车开通之后,我们劳牛运输队的生意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原本在这两个地方跑的车队,要考虑调整到其他的线路上了。”
荆木作为劳汉三的得力助手,今天将会跟劳汉三一起体验乘坐火车的感觉。
不过,其实之前试运行的时候,劳汉三也好,荆木也好,都已经对火车的速度有了直接的把握。
现在只不过是亲自体验一把而已。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过伴随着大唐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货物和人员运输的需求其实一直都是在增加的。我们只要避开跟铁路直接竞争,影响也是很有限的。”
劳汉三可是没有胆子跟楚王府作对。
这个时候,他除了心平气和的接受铁路的出现,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
“那倒也是,单单看我们每个月接到的运输生意,就知道大唐对运输的需求是一直在增加。特别是现在水泥道路已经大规模的修建,货物的运输变得方便之后,运输量也立马上了一个台阶。”
“荆木,你说这个蒸汽机车,会不会有一天能够变成四轮马车一样,直接在水泥道路上行走呢?”
劳汉三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新的念头。
最关键的是,此时此刻,他心中不是担忧,而是隐隐觉得自己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商机。
一个让劳牛运输队的基业变得更加坚实的商机。
“劳掌柜,这蒸汽机车的车头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几条水泥道路能够承受它的重量,所以才需要铁轨。并且,如果在水泥路上行走的话,载货量肯定也远远不如现在,意义应该不是很大吧。”
荆木没想到劳汉三居然会突然问自己这么一个问题。
一时之间有点没有主意。
“如果是现在这个样子的蒸汽机车,自然是不可能直接在水泥道路上行走的。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蒸汽机小型化,小到可以装在四轮马车上面的时候呢?你还觉得蒸汽机车会没有可能在水泥道路上行走吗?”
劳汉三的心情开始变得激动起来。
在此之前,因为铁路的发展会抑制马车的需求,让劳牛运输队的前途充满不确定性,所以劳汉三的心情是比较压抑的。
现在不一样了。
他发现自己完全可以在这一次的危机之中找到机会。
观狮山书院蒸汽机研究所已经对外开放蒸汽机的授权。
只要缴纳一定的费用,可以获得全套的蒸汽机技术。
为了让劳牛运输队的马车顺利的运行,解决日常的维修问题,劳汉三在好几年前就组织了一大帮匠人,专门负责四轮马车的维修工作。
不客气的说,现在劳汉三要是想要修建一座四轮马车作坊,其实很简单。
只要将负责维修的那帮匠人转到马车作坊,立马就可以开始生产自己的四轮马车。
当然,劳汉三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在四轮马车这个行业,已经有太多的先行者。
奔驰四轮马车作坊更是牢牢的占据了最大的市场份额,劳汉三是他们的重要客户。
他不想因为四轮马车而影响了自己跟楚王府的关系。
但是生产蒸汽机车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所以跟蒸汽机相关的研究和应用,都是得到楚王府大力支持的。
劳汉三去开设一家蒸汽机车作坊,楚王府的人只会支持,不会反对。
一旦这个蒸汽机车真的达到可以在水泥道路上行走的程度,那么以后就不用那么大费周章的去伺候马匹了。
并且蒸汽机车日夜都可以不停息的运作,不用担心把它累死了。
“劳掌柜,如果真的可以做到这个程度,那蒸汽机车的前途肯定是非常光明的。”
荆木沉默了片刻之后,认可了劳汉三的说法。
“这样,我们就在作坊城那里再买一座现成的作坊,开始研究蒸汽机车。观狮山书院格物学院每年都会毕业好几百名学员,我们要想办法去招募几名有经验的学员进来,同时也跟蒸汽机研究所合作,看看能不能接几个人给我们。”
劳汉三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估计不用等到很久就会有其他人也有类似的行动。
为了尽可能的抓住先机,他准备从今天开始就安排人去筹划蒸汽机车的研究。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明年就可以有样车出来。
……
“宽儿,这蒸汽机车跑在铁轨上面,可是比马车要平稳多了。虽然速度跟马车比起来,快不了太多,但是胜在载重量大,一次性可以容纳大量的人员和货物,着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东西呢。”
看着窗外不断往后飞逝的风景,李世民的心情非常的不错。
虽然在李宽看来,“哐当”、“哐当”的声音其实很吵的,不过在李世民看来已经非常好了。
这年代的马车,虽然已经加装了减震器,但是整体的减震效果跟后世的轿车比起来,还是差的远了。
只不过在此之前的马车实在是太颠簸了,所以加装了减震系统之后,大家都觉得好了很多,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今天只不过是挂了五节车厢,蒸汽机的功率还是不够。等到观狮山书院蒸汽机研究所的第二代蒸汽机推出来之后,至少可以挂十节车厢,到时候装载量翻一倍之后,效率就更高了。”
这么点速度,这么点装载量,在李宽眼里真的不算什么。
不过,对于李世民也好,朝中大臣也好,这已经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了。
没看到整个车厢里头,到处都是窃窃私语的大臣。
哪怕是房玄龄这些平时很稳重的大臣,也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唐尚书,一旦这个铁路大规模的开通,以后户部要调拨粮草,可就真的太方便了。不仅一次性可以运输相当于一百辆马车的货物,还可以不惧风雨,快速的运输到目的地。”
房玄龄作为尚书左仆射,自然很关心铁路的实际用途。
而这个年代,不管是各地...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